炎熱的夏天,雲林信義育幼院院童們,最小的才八歲,將騎上一般功能的變速自行車,踏上環島之旅。14天的路程,不但環行台灣1200公里,還要登上海拔2600米的高山。
有保育界同業指出孩童環島的危險,並對於此活動不認同,加上多人指控此活動是虐待孩童,育幼院吳院長還是堅持要帶領院童們走上這艱難的旅程。就為了要幫助院童們走出他們黑暗的過去。
被社會局安置在育幼院的這些孩子,各別來自不同狀況的原生家庭。不過,他們都有著個共同的憂傷,那就是 —- 被家人拋棄。雖然單車環島承載身體受傷的風險,但是這路程所提供的生命教育,能使他們心中的創傷進入療癒的第一步。
即使在路途上,許多環島志工見識到了環島對孩子們的大量正向改變,然而從大人的角度,還是不容易了解到孩子們自願要走上這旅程的內在動機。
被問及為何那麼喜歡環島時,一位單車環島已是第三次的十歲院童答道:『我覺得環島一點都不好玩,不過我還是想要環島。因為會經過嘉義,可能可以看到媽媽。』
如院長所說的,有些孩子恢復了自信心。有人摔車受傷了,還是堅持要繼續騎,為了是可以證明給家人看他是有價值的。有剛入院的院童,自願上這旅程的目的,是為了可以在適當時刻脫隊騎回自己的家。縦然各種動機不同,但要去挑戰這艱苦的單車旅程,都是為了一個目標 —-回家。
回家,對大部份人而言,是輕易的。不過對育幼院院童們來說,就算只是一個多麼卑微的基夲的夢想,卻有如高山深海阻隔,困難重重。
儘管如此,他們就是持續堅持,堅持著 —回家。
『孩子從來的第一天就知道自己要回家』—前院長吳文輝
「我可以回家嗎?」電話的這頭,提問的僅僅是個年幼的孩子。一個看似理所當然的請求,卻是許多孩子難以達成的夢想。雲林縣私立信義育幼院收容無家可歸的孩子,這裡不是孤兒院,也不是收容所,前院長吳文輝堅信,孩子總有一天能回家。
孩子的父母,有的吸毒、家暴、患有精神疾病,失去照顧孩子的能力,才送到育幼院來。原生家庭的影響,讓他們不同於一般同齡小孩,個性好強、防禦心重、甚至自我放棄,懷疑自己生在世界上的價值。
吳文輝認為,育幼院不能一輩子保護孩子,他們終將要離開。育幼院能做的,是讓孩子的腳步更加自信。他們爬玉山,2007年開始每年利用暑假騎單車環島,在未破曉前醒來,日落時暫歇,自己洗衣服、擦拭車子,學會珍惜,學著面對失敗,再重新爬起。這些孩子不能決定出生在哪個家庭,但至少可以決定未來的命運。
環島中,雖然大家的路徑一致,孩子卻各懷心事。經過嘉義,有的孩子惦念著母親;路過南投,有的孩子還故意脫隊,想直接騎回家。就算摔倒了,也堅決不上接送車,因為人生的起步已經比別人晚,這一次再不跟上,就要被「當掉」了⋯⋯。
『這裡的孩子甚至比大人還像大人』—監製李怡潔
拍攝緣起僅是無心插柳。團隊透過朋友介紹認識了信義育幼院,跟他們一起踏上環島旅途。驚訝地發現,孩子因為這場冒險,個性起了明顯的變化,讓團隊深受感動。原本預設是短片的篇幅,因為孩子的勇敢及啟發,加上群眾募資獲得了46萬元、115人的支持響應,讓他們決定將這富有教育意義的題材演變成長片。
李怡潔坦言,剛開始接觸孩子時,自己預設了很多立場,導致跟他們互動起來綁手綁腳,怕一不小心造成二次傷害。反而是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,他們主動吐露自己的故事。但這些故事絕不是美好的童話,有時太過真實殘酷,甚至讓人不知道如何回應,她卻發現孩子一片坦然。當孩子願意正視自己的過去,最需要的,僅是被當成一般人對待。他們需要保護,但是不是像動物一樣被關起來。讓團隊漸漸放下預設的擔心,自在地與孩子相處。
李怡潔回憶起,在育幼院有一個很調皮的男孩,以捉弄、挑釁人為樂。環島的拍攝期間,由於團隊運氣不好,狀況連連,承受很大壓力。某一個晚上,男孩看她心情不好,收起平時嘻笑的臉色,主動關心她,還安慰道:「事情都會過去的,沒關係。」男孩默默陪在她身邊的那個晚上,李怡潔覺得孩子比她還成熟。
『以前可憐這群孩子,後來開始可憐我自已』—導演周抱樸
第一次看到信義育幼院的孩子踏上環島的旅程時,簡直無法相信,這些孩子可以那麼少的資源,完成了如此艱難的成就,只是單純的因為想『回家』。而在我們了解了孩子們的家庭背景後,心中更是不捨。因為我們知道『回家』,一個對一般人再正常不過的行為,對於這些孩子來說,卻是一件很難完成的夢想。
這些孩子生出來,從來沒有選擇的餘地。他們沒有權利選擇生長環境或是父母親的條件,也沒有能力脫逃暴力的對待。偏偏這些孩子們所面對的背叛或受虐,經常又是來自他們最親愛的人。 我相信以社會普世的價值觀,這群孩子是最應得優先輔助或特殊待遇。不過他們從來沒跟我要過任何東西,就連我的同情都沒要求過。
以前是自己的傲慢,以可憐的心態看待這些孩子,我以為自己有能力提供他們什麼為社會貢獻。但事實上,是這些孩子給了我最大的勵志與勇氣,讓我度過這幾年的難關。 他們成了我的人生導師;
六歲的孩子,教了我有用手洗衣服的技巧。
九歲的孩子,讓我想起了我童年的夢想,甚至教了我如何去追逐夢想。
十三歲的孩子,教了我如何寬容看待甚至好好對待只會傷害自己的人。
我最後從這些孩子學到; 環境中有許多我們無法掌控的變化因素。環境的變化有可能將你逼退了數多步,逼退你進入了黑暗之處。不過只要你記得自已的夢想,你還是會記得你之前的面向,而勇敢的向前走,做你該做的事。這是我一直希望可藉由本紀錄片與孩子們的精神,傳達給大眾的感受